山东青岛:打造“大邻里”概念,与城市文明建设相融合

2021-04-19 09:26:20    来源:光明日报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被称为“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古语反映着邻里情感的温暖与可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邻里关系的疏远影响了人们的幸福体验。

2004年春节,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实验小学一名叫孙睿涵的小学生给单元楼里的邻居拜年,却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于是给区政府写信提出举办“邻居节”并得到认可,“邻居节”由此创办并逐步推广到全市。17年来,“邻居节”在青岛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成为全市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是全国持续举办时间最长的“邻居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青岛“邻居节”立足城乡基层,在传承中国传统邻里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了“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体现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文化特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源起:小姑娘拜年被拒,“串门”已成往事

“10岁的我是个特别害羞内向的小孩儿,那年春节,姥姥为了锻炼我,就让我独自去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拜年。”2021年,27岁的孙睿涵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提起17年前的那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孙睿涵说,拜年的过程并不顺利,除了认识的邻居会热情地跟她聊两句,有一部分邻居只是打开门冷漠地说了两个字“谢谢”,不少有戒备心的邻居连门都没开。整个单元48户邻居,热情待她的不到三分之一。后来,在区政府征集意见活动中,她提出了举办“邻居节”的设想,没想到立即被采纳,并由此拉开了青岛“邻居节”的序幕。

“你看过《大江大河》那部电视剧吗?就像剧里演的一样,在过去,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产城融合的小社会,企业不仅有工厂,还有家属楼、餐厅、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同一单位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关系交错彼此相识,这样的‘熟人社会’是邻里文化的生长沃土。”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刘文俭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熟人社会”模式被打破,各种各样的商品房拔地而起,人们纷纷离开固有的圈子搬进高楼大厦,却发现邻居都变成了陌生人,“串门”成为往事。

中华传统文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和谐、崇德尚礼。刘文俭表示,“邻居节”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文化、责任文化、伦理文化等宝贵精神的滋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构建出一个可以进行公共交流的台和空间,让高楼大厦里的人走出来,让街道社区热闹起来,让关怀与爱流动起来。

“‘邻居节’是我们社区居民最盼望的节日之一。每年的‘邻居节’大家一起包饺子、打扑克,还有趣味运动会、书法进社区、文艺会演、美食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古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江文说,古城社区有2万多人,服务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但通过“邻居节”,涌现了很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老党员和热心人。比如,在老党员郑秉诚的带动下,社区18名老党员组建了“乐哈花园”聊天室,他们定期聚在一起,为社区建设出主意、想计策。还研究制定了31条《居规民约》,涵盖了邻里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在“邻居节”启动仪式上诵读,并由党员和居民代表签字共同遵守。

“‘邻居节’并不仅仅局限于举办活动的那一段时间,它还成为一项贯穿全年的精神文化活动。”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曹峰介绍说,比如有“最美社区人”“最美邻居”等系列评选;举办民生志愿服务大集、公益集市等公益活动,还通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群众日常生活。

曹峰表示,“邻居节”已经成为青岛人的共同节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邻居节”期间,全市组织活动2000场次,参与群众50万人次,“邻居节”从一个小姑娘的“金点子”,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增进社区文明的润滑剂,成为夯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阵地。

创新:线上线下,构建“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邻里关系

“水煮鱼、牛板筋炖护心肉、珍珠丸子、辣炒花蛤、水煮肉片、卤鸡翅……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端出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传递邻里温情的最佳纽带。从2016年“邻居节”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峨眉山路社区每年都会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厨艺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5届,2020年的“云端”厨艺大赛,更是吸引了6000人次参与。

“通过‘邻居节’这个台,我们组建了12个微信群,把3800多户居民聚集在一起,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峨眉山路社区党委书记薛新伟说,2020年,他们建成了青岛市首家社区专业直播台,为居民提供育儿、读书分享等文化娱乐服务,目前正与辖区内的健身机构合作,打算把健身房搬进直播间,让居民在家里就可以边看直播边健身。

“通过参加厨艺大赛和社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邻居好友,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社区居民管晓燕告诉记者。

青岛市南区楼宇经济发达,很多年轻人生活在这里。如何吸引年轻人走出格子间、走彼此、走进社区,成为这两年“邻居节”活动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一步是让年轻人先走出来。”时任市南区湛山街道党委书记邢家祥说,两年,他们在“邻居节”活动期间会推出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活动,比如“嗨FUN即兴戏剧体验”“非遗进楼宇”等。将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街道又打造“楼宇连心桥”直播间,为年轻白领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窗口和学基地。“充电两小时,待机一星期”,充满青春活力的社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其中。

疫情期间,青岛还进一步创新“邻居节”活动形式,发布“青岛云”社区服务小程序,居民扫码加入后,可以在“云上”聊天、办事,在云上建社区、做邻居。市北区镇江路街道开展“云忆往昔”展览,线上收集展示社区群众家中的老物件,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则依托“学强国”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悦读乐读”全民时尚阅读日活动,邀请道德模范、世界冠军与群众进行思想碰撞……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邻里文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南开大学教授唐忠新认为,传统邻里关系的特点是“互信互助又互扰”,但在更加注重自我空间和个人隐私的当下,这个新型的邻里关系可以概括为“互信互助不互扰”。

“互信互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更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而且社区居民经过跨单位、跨行业、跨文化的流动后,新时代邻里文化也会比过去更加丰富多元。”刘文俭说。

展望:打造“大邻里”概念,与城市文明建设相融合

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书院社区是远闻名的水果之乡。社区居民夏淑梅从自家老人手中接手了樱桃园,苦于不会打理,就通过“爱城阳”App的文明实践站积分台,发布了果树管理、修剪、防虫害的志愿服务需求。

果树种植能手吴永欣恰好在文明实践积分台的“滴滴大厅”里看到,主动点击“接单”,按照指定的时间到果园里为夏淑梅进行技术指导。1个小时的技术指导完成后,吴永欣得到了2个积分。积分可以在城阳区志愿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消费、服务,也可以进行转赠。

“17年的探索发展,我们的‘邻居节’已从单纯的‘小邻里’概念发展成为‘大邻里’概念。”曹峰介绍说,像城阳区这种志愿服务的“滴滴”模式就是在“邻居节”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文明服务创新模式。“大邻里”概念,是让邻里文化结合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省、市开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与城市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让更多社区群众走出家门,参与城市发展。

2021年3月12日植树节,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朝阳无限小区来了一群特殊的“邻居”——中铁一局青岛地铁6号线05工区党员先锋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共30余人,他们和小区居民一起动手,栽下一棵棵“友谊之树”。

“朝阳无限小区紧邻地铁6号线,我们是名副其实的邻居。很多居民担心挖地铁会影响楼房,为了打消居民疑虑,我们举行了地铁开放日活动,邀请居民走进施工现场,解答安全问题,取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05工区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鹏介绍说,目前,地铁6号线已与沿线5个街道23个社区(村)全部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主动开展“专家说明会”“宣讲进社区”等活动,同群众打成一片,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大邻里”概念下,传统邻里文化得到创新传承和发展,它从单一的困难帮扶、守望相助拓展为更加多元化的道德引领、文明共建等。如社区邀请“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给居民介绍疫情期间码头货物吞吐量逆势增长情况;邀请东方影都影视剧组介绍疫情期间的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展示青岛复工复产工作亮点等。通过“邻居节”延伸出的各项活动,为社会各界搭建交流台,展现发展成果、凝聚城市精神。

曹峰介绍,17年的持续发展,“邻居节”早已跳出一个简单节日的范畴,成为青岛的“市民节”。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把举办“邻居节”与深化道德教育引导相结合,打造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人民需求的城市文化品牌。(本报记者 刘艳杰)

[责任编辑:h001]

资讯播报

联系我们:52 78 229 @qq.com

版权所有 重播新闻网 www.zhongboxinwen.com 豫ICP备17019456号-13